秘魯地理位置 |
秘魯位于南美洲西部,北與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接壤,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為鄰,南與智利交界,西瀕太平洋。
秘魯全國可依地形分為三個經濟地理區,即:
1、西部沿海地區(Costa)
氣候極為干燥,大部分地區為沙漠。這是由于南美洲西部地形特點和沿岸附近有強大寒流的結果。地勢高峻的安第斯山脈猶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,使西部沿海地區受不到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團的影響,整個地區常年降雨量很少,大部分地方年降雨量僅10-15毫米。北部比南部降雨量多些,如利馬年降雨量不到40毫米。北部與厄瓜多爾接界處年降雨量稍多,達250毫米。太平洋沿岸的秘魯寒流使沿海地區氣溫也顯著降低。該地區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大西洋沿岸地區相比相差好幾度。
荒漠的地帶,干燥的氣候,以至不少地方無人居住,人口都集中在河谷地區。安第斯山脈西坡上的雨水匯合成52條河流,由于雨水不富,河流多短促、流急,其中只有10條流向太平洋,其余因蒸發和灌溉綠洲而失去水分。這些河流所形成的小河谷橫貫于這塊荒蕪的狹長地帶上,形成了52個綠洲。這些綠洲決定了城鎮的地理位置,成為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,工業最集中的地區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。
2、中部山區(Sierra)
屬安第斯山脈,地形結構復雜,地勢起伏大。氣候、雨量隨地勢高度和地形特點有熱帶、溫帶、寒帶之分。北部高度較小,在3,000米左右處降水量多,往南隨坡度升高,雨量遞減。安第斯山脈西側極其干燥,而東坡雨量豐富,覆蓋著熱帶雨林。安第斯山脈大部分處于寒帶和冰雪帶。寒帶最高溫度不超過攝氏23度,最低為攝氏3-5度,年降雨量在1,800-2,000毫米。冰雪帶氣候較寒冷,4,500米以上地區很少有人居住。降水主要靠雪和冰雹。寒帶和冰雪氣候季節變化不大,而南部“普納”地區溫度升降激烈,晝夜之間相差攝氏15-20度。
中部地區人口較多,主要集中在山間河谷和礦山工業中心。印第安人中數量最多的克丘亞人就居住在山區的普諾、庫斯科、阿亞庫喬、萬卡維利卡等省。
3、東部林區(Selva)
屬熱帶雨林地區,潮濕、多雨。北部赤道氣候占優勢,雨量和溫度和季節差異很小,南部與北部相比,冬季少雨,溫度季節變化稍大。該區居民較少,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帶。
秘魯的河流分屬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。此外還有一個內陸水系即的的喀喀湖流域。西科迪勒拉山脈是分水嶺。上面講到的位于沿海地區、發源于安第斯山脈西坡的52條河流即屬太平洋水系,水量小、流程短。屬大西洋水系的各河流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東坡,水量豐富,流程較長,這些河流在亞馬孫低地與發源于赤道安第斯山的河流匯合,形成亞馬孫河,流經巴西注入大西洋,因此,大西洋流域的各河流又屬亞馬孫河水系。太平洋水系的河流對西部沿海地區農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。東部地區因流量大,為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力資源,但因氣候濕熱、雨林密布,尚未充分利用。
歡迎查看秘魯其他相關信息